
戰國時代的永祿初年(1560左右),京都 · 興正寺的證秀上人從領主那裡購買了幾乎現在的寺內町地區的土地,召集附近的有力人員,通過信徒們的力量打開荒地,進行區劃整備,在其中央建立興正寺別院的是富田林寺內町的開始。 江戶時代成為幕府直轄地,作為商業城鎮發展。 特別是釀酒業很盛行,在寬文8年(1668) 的記錄中,51職種149家店鋪鱗次櫛比。 平成9年(1997) 選定為重要傳統建築群保存地區。 交流館免費入館,營業時間為10 ~ 17點,週一定休 (節假日為第二天)。

據寺傳,弘仁12年(821) 傳為弘法大師的開基。 本尊的不動明王和二童子立像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產。 據說對眼病、消災有好處,每月28日的廟會上很多參拜者都很熱鬧。 廟會那天,從車站到寺廟有小攤,禁止車輛通行,需要注意。

位於近鐵藤井寺站南側的藤井寺一番街商店街的藤井寺的信息發信基地。 標記是藤井寺官方角色井真成的石像。 館內並設了藤井寺市觀光諮詢所,除了各種觀光小冊子外,還設置了大型監視器,成為JNTO認定的外國人觀光諮詢所。 土特產專櫃裡,以藤井寺的物產為首,古墳商品、山間商品、藤井寺相關書籍等,陣容豐富。 館內作為廁所和 「嬰兒的車站」 還設有換尿布台和餵奶空間,推薦作為休息場所。

仲哀天皇陵古墓的東側,以船形陶俑和古代的木雕 · 修羅為主題的諾亞方舟一樣的外觀的設施。 1樓是休息 · 集會區域,2樓是歷史展示區域,3樓是公民館 · 教育研究功能區域,4樓是室內多功能廣場,手工藝室,視聽室、音樂教室等一應俱全,用於以藤井寺市民為中心的豐富多彩的活動。 推薦的是介紹從舊石器時代到奈良時代的藤井寺歷史的歷史展示區。 展示了津堂城山古墳出土的國家指定重要文化財產的水鳥形陶俑和西墓山古墳的大型鐵器埋納設施等古市古墳群的考古資料。

位於世界文化遺產 「百舌鳥 · 古市古墳群」 的構成資產之一的津堂城山古墳北側的設施。 通過插圖和照片等簡單易懂地解說了在國家指定史跡中被市民所喜愛的津堂城山古墳的發掘調查和研究成果。 除了出土的沖立形陶俑、圓筒陶俑等之外,還展示了從附近的津堂遺跡出土的鬚惠器和土師器等。 前庭展示了從津堂城山古墳的後圓部發掘出來的穴式石棺 [難得] 的天花板石和復原後的大型長持形石棺。 瓦屋屋頂的水鳥形陶俑的複製品也受到關注。 有多用途廁所,也推薦作為休息場所。

位於藤井寺市南部、古市古墳群的被推定為5世紀前半建築的前方後圓墳。 一層的周濂的後圓部側被填埋,因為夾著丘的周濂的形狀和剪刀很像,所以也有 「剪刀塚」 的名字。 丘的長度為103m,後圓部的直徑為60m,高度為9.5m,前方部的寬度為66m,高度為9.1m。 從丘出土了圓筒陶俑和形象陶俑。 是世界文化遺產 「百舌鳥 · 古市古墳群」 的構成資產之一,也是國家指定史跡。 與隔著道路的南側的前方後圓墳的野中宮山古墳,從其位置來看被認為有密切的關係。

隔著近鐵土師之里站的道路對面的小山。 曾經在這一帶散布著被稱為 「澤田的七塚」 的中小古墳,但由於宅基地化而消失,只剩下國家指定史跡的鍋塚古墳。 築造在4世紀末被認為是仲姬命陵古墳的陪塚,當時是有護城河的一邊63m的大型方墳。 現狀是一邊40m,高7m的方形的墳丘殘留著,埋葬設施和陪葬品不明,出土了圓筒陶俑和形象陶俑的碎片。 登上被草綠色覆盖的丘的台階,從頂到土師之里站背後,市野山古墳的後圓部,西南可以看到仲姬命陵古墳。

位於國府台地最高處的前方後圓墳。 丘長290m,後圓部的直徑為170m,高度為26.2m,前方部的寬度為193m,高度為23.3m,包括護城河和外堤在內,全長超過400m,在古市古墳群中僅次於應神天皇陵古墳。 丘上流傳著石棺的存在和勾玉的出土,從堤壩上出土了葺石、圓筒陶俑、形象陶俑。 建築被認為是4世紀末,宮內廳是應神天皇皇后,作為仁德天皇的母親仲姬命的 「仲津山陵」 進行了統治,因為建造比應神天皇陵古墳早,所以有各種說法。 世界文化遺產 「百舌鳥 · 古市古墳群」 的構成資產之一。

位於古市古墳群北端的前方後圓墳。 建築是4世紀後半期。 丘長為210m,建造時有雙重的護城河和堤壩,包括現在作為住宅用地的外側的周護城河在內,全長約為400m。 「城山」 的名字是因為戰國時代在古墳上建造了城堡。 明治末期從後圓部發現了穴式石棺和長持形石棺,出土了很多銅鏡、勾玉、刀劍等。 從內濂出土的水鳥形陶俑是國家指定的重要文化財產。 被葬者不明,只有後圓部頂由宮內廳作為 「藤井寺陵墓參考地」 治定。 國家指定史跡,是世界文化遺產 「百舌鳥 · 古市古墳群」 的構成資產之一。 在丘內還有津堂八幡神社、內護城河遺址還有花草園、油菜花和波斯菊盛開的津堂花草園。

位於古市古墳群西端的前方後圓墳,是世界遺產 「百舌鳥 · 古市古墳群」 的構成資產之一。 丘長245m,後圓部的直徑148m,高度19.5m。 建築是5世紀後半期。 由於室町時代的山城築城和江戶末期的大規模修復等,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圍繞著丘的周濂的外側有出土了圓筒陶俑的周堤,古墳的總長度約為410m。 埋葬設施的詳細情況不明,但從丘形狀來看也有可能有橫孔式石室。 被葬者也不明,宮內廳作為第14代仲哀天皇的 「惠我長野西陵」 統治。 後圓部北側有被認為是陪塚的國家指定史跡、丘長60m的前方後圓墳、缽塚古墳。